跳转至

评测架构介绍

为了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评测服务被设计为单独的可执行程序,并通过 RPC 接口与服务程序进行通信。目前实现了 Go 语言的基于 Docker 的评测服务。如果您有其他需求,可以参考 RPC 接口的定义以及评测流程自行实现一个新的评测服务。

考虑到服务器程序同时负责 Web 服务的运行,我们认为服务器程序运行在拥有可访问的 IP 地址的服务器上(例如云服务器,或者一个可路由的内网地址)。同时,为了节省 IP 地址,评测服务设计为本身不占用可路由的 IP 地址和端口。因此,评测程序本身无需设置为监听端口,也不能被动接收 RPC 请求。也就是说,仅能让评测服务主动连接服务器程序。一般这种情况下,如果评测程序需要获取评测任务,则需要主动轮询服务器程序,或者使用 HTTP Long Polling 技术。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实时性和节省反复创建和销毁连接的开销,则可以使用 WebSocket 类似的 TCP 长连接技术。由于项目使用了 gRPC 技术,所以评测获取评测任务,都通过一个 gRPC 双向 Stream RPC 调用来实现,也就是使用了长连接进行通信。

注册评测服务

在评测服务开始接收请求前,需要将一些基本信息注册到服务器上,以便调度器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评测任务的调度。

message GraderInfo {
  string hostname = 1; // 评测服务的主机名,不同评测服务应该使用不同的主机名
  repeated string tags = 2; // 评测服务的标签,用来匹配评测任务
  uint64 concurrency = 3; // 评测任务的并发数,必须大于 0,否则该服务无法调度评测任务
}

message RegisterGraderRequest {
  string token = 1; // 服务器进程配置文件的鉴权 Token
  GraderInfo info = 2;
}

message RegisterGraderResponse {
  uint64 grader_id = 1; // 服务器分配的评测服务 ID
}

service GraderHubService {
  rpc RegisterGrader(RegisterGraderRequest) returns (RegisterGraderResponse);
}

当服务进程收到注册请求后,会首先检查连接密钥是否正确,然后会检查该主机名是否已经有在线的评测机,如果有,则返回错误。如果没有,则将评测机提供的信息注册到服务器上,并返回该服务器的 ID。后续的 RPC 调用都将通过这个 ID 进行标识。

评测任务清理

评测机有可能在还在运行评测任务的时候退出,或者后端服务连接掉线,此时会有一些残留的评测容器还在运行中。由于后端服务已经在评测机下线的时候将调度到评测机上的任务重新加入评测队列,或者在启动的时候重新评测未完成的任务,这些残留的评测容器可以且应该被清理掉。为此,评测机需要知道自己创建了哪些容器。

评测机可以向后端服务读写任意的 KV 作为自己的元数据。通过元数据的读取,就可以知道自己创建了哪些容器。

message GetAllMetadataRequest {
  uint64 grader_id = 1;
}

message GetAllMetadataResponse {
  repeated bytes keys = 1;
  repeated bytes values = 2;
}

message PutMetadataRequest {
  uint64 grader_id = 1;
  bytes key = 2;
  bytes value = 3;
}

message PutMetadataResponse {

}

message GetMetadataRequest {
  uint64 grader_id = 1;
  bytes key = 2;
}

message GetMetadataResponse {
  bytes value = 1;
}

service GraderHubService {
  rpc GetAllMetadata(GetAllMetadataRequest) returns (GetAllMetadataResponse);
  rpc PutMetadata(PutMetadataRequest) returns (PutMetadataResponse);
  rpc GetMetadata(GetMetadataRequest) returns (GetMetadataResponse);
}

PutMetadataRequest 中的 value 为空值的时候,表示要删除指定的元数据。评测机在清理完成后应当同时清理后端服务上的元数据。

评测心跳

注册成功后,评测服务将需要建立和服务器的心跳连接,并定时发送心跳包,以便服务器知道评测机是否还在线。同时,服务器程序将通过该心跳连接向评测机主动发送 RPC 请求。

message GraderHeartbeatRequest {
  google.protobuf.Timestamp time = 1;
}

message GradeRequest {
  uint64 submission_id = 1; // 提交 ID
  Submission submission = 2; // 提交的信息
  ProgrammingAssignmentConfig config = 3; // 评测配置
  bool is_cancel = 4; // 是否为取消评测或停止实时日志传输
  bool is_stream_log = 5; // 是否为请求实时日志的请求
  string request_id = 6; // 如果是请求实时日志,则为用来区分不同客户端的 ID,否则为空
}

message GraderHeartbeatResponse {
  repeated GradeRequest requests = 1;
}

service GraderHubService {
  rpc GraderHeartbeat(stream GraderHeartbeatRequest) returns (stream GraderHeartbeatResponse);
}

在建立心跳连接时,应当在 gRPC 头部包含 graderId 字段,值为注册时返回的 ID。评测机应当定时发送心跳,并接收服务器发来的请求,进行处理。

处理评测请求

GradeRequest 中的 is_stream_logfalse,说明这是一个评测请求,按照处理评测请求的流程处理。

请求评测

is_cancelfalse,说明该请求为一个评测请求,评测服务此时应当根据评测配置启动评测任务。启动任务后,应当另外建立一个 gRPC 连接,用来向服务进程发送评测结果。

message GradeReport {
  SubmissionReport report = 1;
  SubmissionBriefReport brief = 2;
  DockerGraderMetadata docker_metadata = 3;
  PendingRank pending_rank = 4;
}

message GradeResponse {
  uint64 submission_id = 1;
  GradeReport report = 2;
}

message GradeCallbackResponse {

}

service GraderHubService {
  rpc GradeCallback(stream GradeResponse) returns (GradeCallbackResponse);
}

在评测任务结束或被取消时,应该关闭连接,以便服务程序清理相关资源。

评测任务启动时,应该下载 submission 对象中的所有 files,并在运行时将其挂载到 /autograder/submission 目录下。为了服务重启的时候可以清理残留的评测任务,评测机应当将评测任务相关的信息(如容器的 ID)保存到后端服务上。

取消评测

is_canceltrue 说明该请求为取消评测请求,评测服务应当取消当前正在进行的评测任务,并通过上述建立的结果连接返回一个取消成功的消息。

处理实时日志请求

开始日志传输

is_stream_logtrue 说明该请求为实时日志请求,评测服务应该在收到该请求后,建立一个 gRPC 连接,向服务进程发送日志数据流,并在评测任务结束或被取消以及客户端取消接收日志时关闭连接。

message StreamLogResponse {
  bytes data = 1;
}

message StreamLogCallbackResponse {

}

service GraderHubService {
  rpc StreamLogCallback(stream StreamLogResponse) returns (StreamLogCallbackResponse);
}

在建立 gRPC 连接时,需要在请求头部携带 graderId 以及 requestId 字段,以便服务器知道是该日志流哪个客户端发来的请求。

取消日志传输

is_canceltrue,表明客户端主动取消了日志传输,此时评测服务应该直接关闭上述建立的连接,并释放相关的资源。


最后更新: 2022-03-10 00:15:30
本页作者: Howard Lau